优抚是国家对现役军人、革命烈士家属及部分复员退伍军人进行优待和抚恤。
新中国成立初,县政府进行烈士调查,补办手续,抚恤家属。政府对残废军人实行终生抚恤政策,发放“残废军人抚恤证”,坛丘有残废军人2人;对烈军属实行群众优待,无偿为其家庭代耕田地。1951年,全区烈军属181户,542人。1952年,烈军属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社,政府对贫困烈军属发放入社股金贷款,广大群众参加拥军优属工作。政府每年评比拥军优属模范户、模范人。1953年,区评出拥军优属模范11人,其中太平乡南张村的张连生为吴江县甲等军属模范,龙泉乡三新村的顾阿云为转业军人模范,坛丘乡中兴村梅永昌为优抚代耕模范。评比模范工作调动了广大农民当兵的积极性,是年,全区有2076人青年报名参军。
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,政府对烈军属、残废军人代耕改为优待劳动日制度,是年有83户军属,享受优待13855日。1979年,改优待劳动日为工分制,有1户残废军人优待550分,3户烈属分别优待1500分、1800分、1800分。
1980年起,农村义务兵家属普遍得到优待,标准是按该地强劳动力实做工的70%给予补贴。1980年11月,4户烈军属批准月抚恤金18~22元。1982年起,对农村入伍的义务兵家属实行现金优待。
表11–2 1986~1999年坛丘镇(乡)部分年份优待金发放统计表
年份 |
总户数(户) |
优待户(户) |
县乡优待(元) |
立功奖(元) |
出兵单位发放(元) |
合计(元) |
户均(元) |
|
助耕 |
照顾 |
|||||||
1986 |
1023 |
104 |
48000 |
— |
— |
— |
48000 |
461.53 |
1987 |
972 |
89 |
49000 |
— |
— |
— |
49000 |
550.56 |
1988 |
957 |
74 |
56500 |
— |
— |
— |
56500 |
763.51 |
1989 |
906 |
112 |
68370 |
200 |
6355 |
3730 |
78655 |
702.28 |
1990 |
933 |
95 |
66810 |
200 |
6993 |
5468.64 |
79471.64 |
836.55 |
1991 |
942 |
95 |
71650 |
200 |
7075 |
3528.50 |
82453.50 |
867.93 |
1992 |
952 |
89 |
69340 |
800 |
5500 |
12045.90 |
87685.90 |
985.23 |
1993 |
— |
57 |
48100 |
— |
— |
— |
48100 |
843.86 |
1994 |
982 |
76 |
112900 |
600 |
29200 |
21020 |
163720 |
2154.21 |
1996 |
— |
78 |
329700 |
— |
— |
— |
329700 |
4226.92 |
1997 |
— |
77 |
274200 |
— |
— |
— |
274200 |
3561.04 |
1998 |
— |
64 |
267200 |
— |
— |
— |
267200 |
4175.00 |
1999 |
— |
65 |
290000 |
— |
— |
— |
290000 |
4461.54 |
注:“出兵单位发放”的数据摘录于民政局,其他摘录于年终分配方案。
1985年1月起,政府对烈属、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定量补助改为定期抚恤,经乡民政办调查核实,由县民政局审查批准发给“定期抚恤领取证”。是年,居住在农村的烈军属,每人每月调整为22元;对城镇青年现役义务兵发放优待金。全乡实行优待金统筹,年终一次性兑现;对在部队立功受奖的现役军人家属发立功奖金。1986年,全乡有残废军人2人,复员军人4人,退伍军人1人,病故家属1人,烈属3人,共11人,年终补助2400元。残废军人每月享受副食品补贴、生活补贴、物价补贴10~13元,年残废金140~296元不等。给复员带病退伍军人予定补,全乡有66人享受,每月13~20元。是年,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3.42万元,其中抚恤金1.71万元。1987年,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3.78万元,其中抚恤金2.44万元,以后每年增加。
表11–3 1981~1989年坛丘镇(乡 公社)部分年份抚恤事业费发放情况表
年份 |
合计发放金额(元) |
烈属 |
残废军人 |
复退军人 |
临时补助金额(元) |
安置金额(元) |
年终发放金额(元) |
修房补助金额(元) |
年终残疾人 补助金额 (元) |
|||
户数(户) |
发放金额(元) |
人数(人) |
发放金额(元) |
人数(人) |
发放金额(元) |
|||||||
1981 |
8046 |
4 |
480 |
4 |
564 |
47 |
4712 |
2290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1982 |
10148 |
4 |
480 |
4 |
564 |
49 |
4704 |
3400 |
— |
— |
1000 |
— |
1984 |
11597 |
4 |
480 |
4 |
564 |
59 |
8053 |
— |
— |
— |
2500 |
— |
1986 |
17100 |
4 |
996 |
4 |
756 |
66 |
10848 |
2100 |
2400 |
— |
— |
— |
1987 |
24362 |
4 |
996 |
4 |
1272 |
72 |
13694 |
2600 |
1800 |
2200 |
1800 |
— |
1988 |
25737 |
4 |
996 |
4 |
1672 |
71 |
11712 |
7407 |
1690 |
— |
2200 |
60 |
1989 |
26041 |
4 |
1266 |
4 |
1610 |
72 |
18300 |
1720 |
1200 |
1445 |
— |
500 |
1994年,全镇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7.94万元。1995年,居住在农村的抚恤金增至每人每月90元。1996年,全镇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11.89万元。1997年,镇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20.23万元,其中抚恤金16.82万元。1998年,镇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22.57万元。1999年,镇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款31.49万元。
50年代初,区政府开始接收安置复员军人。1950~1957年,安置原则为“原籍安置,行业归口”,家在市镇的安排就业,家在农村的回乡生产,无家、无业的由安置部门介绍到农场或合作社工作。1957年前(含1957年),坛丘退伍军人182人,其中志愿兵158人,起义投诚人员2人,这些人中有87人得到安置。据调查,其中支部书记、小乡干部、会计22人;生产队长、农业社正副主任、记工员53人;教师1人;机电工5人;苏钢厂及煤矿工人4人;手工业者2人。
1958年起,接收退伍义务兵,安置原则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”。是年,退伍27人,其中有4人安置到邮电所、机电站、县运输社 ;5人安排在大队当干部、排灌站(俗称机房)、 大队办厂。1958~1980年,共复员退伍430人,其中当公社干部的4人,大队干部34人,教师9人,县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16人,苏州航运公司12人,集镇企事业单位33人,乡、村级兽医、赤脚医生8人,社办厂76人,大队办厂38人,务农200人。
1980年,按规定办理“复员改转业”,参照部队的原职务,重新安排工作,恢复原工资级别。转业干部安排在粮库、供销社、机关等单位。1985年始,实行征兵、优待、安排“三位一体”,即征兵与安置同时进行。农村应征人员入伍之日起,由政府将名额安排落实到乡办厂,退伍后即可到厂工作;城镇应征青年由县劳动局安排,军龄与工龄合并计算评定级别。复员退伍军人在生活上,重点安置好住房,政府每年拨一定的资金和建筑材料,用于复退军人的房屋维修。
1990年,乡安置退伍军人18人;1991~1992年,安置退伍军人27人;以后,逐步做到复员后回入伍前定好的单位工作,直至1998年大多数企业转制。
三、走访
政府在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及春节前后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家庭,给他们送去慰问品、年画,送去党委、政府对他们的问候。
镇民政办多次与人武部一起到部队走访慰问子弟兵。1990年,到吉林、通化、内蒙古乌兰浩特走访子弟兵近30人。1993年,乡民政办与人武部一起给全乡现役军人写一封慰问信,是年,现役军人71人。1997年,到山东长岛走访子弟兵20多人。